
重庆日报4月27日讯 (记者 杨艺)随着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,当前,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已初具规模。重庆日报记者4月26日获悉,通过建设一批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、实施80个重点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项等,我市在政府管理、智能交通、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水平全国领先。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智能产业企业3000户左右,其中,规模以上企业900户左右。2017年,全市智能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00亿元,同比增长30%左右,增速快于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速20个百分点。
在政府管理、智能交通、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水平上,重庆实现了全国领先。当前,我市已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率90%、重点区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90%、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100%,建成200个农业智能化示范点、80家智慧景区、40家智慧医院、350所智慧学校。
借力大数据智能化,我市传统产业加速转型,新兴产业不断涌现。
在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转型方面,2017年,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9%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.3%;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省市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省市,全市两化(信息化和工业化)融合指数达77.3;此外,长安汽车、集创家科技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,隆鑫通用、新标医疗设备、智能水表集团、海王联控等成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。
新兴业态方面,我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智能网联汽车、分享经济、数字内容等不断涌现。
其中,大数据方面,我市先后引进百度、腾讯和阿里巴巴等重点项目,中国联通西部数据中心、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相继开工建设、运营,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、仙桃大数据谷为代表的产业园区逐渐形成规模。
人工智能方面,在中科云丛、凯泽科技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下,全市35家入统人工智能企业2017全年实现产值近30亿元。
机器人方面,我市已初步形成研发、整机制造、系统集成、零部件配套、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,并在两江新区、永川等地布局发展机器人生产基地。
智能网联汽车方面,我市基本建成汽车后服务、车载终端、智能交通三条全产业链,依托“全国车联网监管与服务公共平台”和“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”2个国家级车联网平台,以及长安汽车研究院、中国汽研等机构平台,全市正大力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。
分享经济方面,我市形成了猪八戒网、盼达用车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分享经济业态。其中,猪八戒网估值超过百亿,是全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众包平台;盼达用车已累计投入电动车辆超过7000台,新能源汽车运营效率加快提升。
数字内容方面,我市基本形成了数字教育出版、网络游戏、网络出版、资源数据库出版、数字出版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等5大产业集群。截至2017年7月,全市共有7家国家级“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”,网络出版单位数和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数位居西部前列。
返回